原本來自全然不同世界的兩人,因為藝術(shù)而親近并相愛的故事,在電影中并不鮮見。不論是《曾經(jīng)》中那一對飽嘗生活艱辛的男女因為對于音樂的迷戀而越走越近,抑或《愛在黎明破曉前》片中萍水相逢的兩人由于一本書與一張唱片而牽出的十?dāng)?shù)年羈絆,都是例證。2007年上映的西班牙影片《來自天堂的音符》同樣講述男女主角因為音樂而相識相知并墜入愛河的故事,卻并未留給觀眾一個大團圓式的結(jié)局,令人感慨緣分的脆弱和世事之無常。 男主角加百列擁有過人的音樂天賦,彈得一手好鋼琴,希冀以音樂為終生理想。誰知,不幸的事情竟然接踵來到:先是母親離世及父親入獄導(dǎo)致家庭破裂,接著自己心愛的鋼琴也被人掠走。絕望之下,加百列將自己封閉起來,再不談音樂半句,憑靠制作木雕而潦倒度日。數(shù)年后,一位名叫薩拉的女孩走入加百列的生命,幫他從泥淖中掙扎出來,重新尋回信心與追逐音樂夢想的勇氣,而這一對戀人的相逢,竟是由一個錯音而起。 片中女主角薩拉是外交官之女,家境優(yōu)渥,原本并不可能與避世隱居的天才加百列有什么交集。偏巧,她搬入加百列居住的公寓,每天練習(xí)貝多芬《小提琴協(xié)奏曲》,卻每次都卡在同一個小節(jié)上,遲遲無法進步。薩拉每天練,每天錯,這令鄰居加百列心煩不已,終于忍不住去敲她家的門,為她糾正那個總是拉錯的音符。緣分,便也從這個錯音上綿延開來,而貝多芬這首小提琴協(xié)奏曲,竟也成為兩人愛情萌生的浪漫見證。說來也巧,貝多芬一生中創(chuàng)作的唯一一首小提琴協(xié)奏曲,也是因愛而起。 這首D大調(diào)小提琴協(xié)奏曲創(chuàng)作于1806年,是貝多芬藝術(shù)成熟時期的產(chǎn)物!皹肥ァ钡膸撞恐匾髌,例如第三交響曲“英雄”、第五交響曲“命運”以及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“熱情”等,均創(chuàng)作于十九世紀(jì)前十年間。與同期創(chuàng)作的其他作品相比,這部小提琴協(xié)奏曲少有貝式作品中常見的深沉甚至陰郁,全然是歡愉明亮的模樣,尤其是以G大調(diào)寫成的第二樂章“甚緩板”,用頗為輕快的配器(管樂聲部只有單簧管、法國號以及巴松管,不用定音鼓),將一種纏綿浪漫的情愫鋪排得恰到好處。 如果我們知道寫作此曲時的貝多芬正沉浸在愛情的甜美中,便不難理解為何馬勒會用“與眾不同”來形容這首作品了。一輩子與坎坷命運抗?fàn)幉幌⒌淖髑以谶@首協(xié)奏曲中,將那些晦暗與壓抑全然拋開,將自己對于女學(xué)生、匈牙利伯爵小姐勃倫斯威克的愛慕傾注其中。用他本人的話說,寫作該曲的那段時日,因了愛情的滋養(yǎng),是他“一生中最明朗的日子”。 因此,《來自天堂的音符》的編劇和導(dǎo)演安排男女主角因為這首曲目情定一生,或也暗指該曲的靈感之源亦是一場兩百多年前因藝術(shù)而生的愛情。與片中相愛的情侶因為男主角病重而無法相守的情節(jié)相若,現(xiàn)實中貝多芬與這位伯爵小姐也未能有情人終成眷屬,成為作曲家不完滿人生中的又一處遺憾。有人說,殘缺的人生才真實,而真實才美,想來不論當(dāng)年的“樂圣”貝多芬抑或電影中的音樂天才加百列,聽到這話,都得無奈一笑吧。原來再不尋常的天才,終究也避不開愛情的歡愉與磨折。 |
關(guān)于我們|吹牛吉他網(wǎng) ( 蜀ICP備19038617號-2 )
GMT+8, 2024-4-26 14:56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© 2010-2018 www.wcnp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