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榮光,祖籍山東萊州。1939年生于遼寧丹東。1964年畢業(yè)于魯訊美術學院中國畫系,F(xiàn)任中國美術家協(xié)會會員、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(yè)委員會榮譽顧問、中國社會科學院書畫家協(xié)會顧問、中國同澤書畫研究院特邀顧問、魯訊美術學院教授、研究生導師,中國文化部、教育部特聘中國關心下一代工程委員會繪畫部分評審委員。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榮譽院士。 他不僅是中國美術家協(xié)會會員,而且還是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,遼寧古琴研究會名譽會長,是位頗有造詣、名副其實的音樂家。他擅長古琴、琵琶、笙、簫等民族樂器的演奏,特別是對古琴有深入獨到的研究,曾兩次應邀參加全國古琴打譜會議,為搶救整理古代音樂遺產作出貢獻。他還登臺與海內外古琴家同臺演出。他的家充滿了民族藝術的氛圍,有著書香、墨香,洋溢著簫聲琴韻,于是李榮光稱他的畫室為簫聲琴韻之室。了解李榮光的藝術風格和內涵的人,不難理解簫聲和琴韻幫助了他的畫的運思構圖,是這些民族的文化傳統(tǒng),形成了他藝術的根基。確實,細細體味,李榮光的花鳥畫是浸透著這種古老而新鮮的音樂韻味的。 李榮光的畫既不以創(chuàng)新標榜,也不以戀舊為榮,他顯得沉穩(wěn)、嚴肅,比較重傳統(tǒng)又比較近自然,浪漫一點的說法就是能耐得寂寞,俏不爭春我行我素。這種心態(tài)似乎有點保守,其實并不。如果一個人能執(zhí)著于自己的審美理想,對于自己民族的藝術傳統(tǒng),東方的藝術傳統(tǒng),有比較全面、深入的理解,就會產生一種熱愛,一種追求,一種信仰,就會認真地去學習它,發(fā)展它,這也是一種創(chuàng)新,不過是慢功,不會立馬見功效的。 中國的藝術,它的特點是善于綜合,文、詩、畫、書法、音韻,綜合得愈密切愈好。李榮光有這個長處,他有家傳,他父親李月秋先生就很博學,李榮光從小受其影響,對詩琴書畫都有興趣,有所鉆研,而且至今不輟。他20世紀50年代末就學于我院中國畫系,得到老畫家趙夢朱、鐘質夫、郭西河先生的親傳。打下工筆、寫意花鳥畫堅實的基礎。當時又是魯迅美術學院國畫創(chuàng)作比較繁榮興盛的時期。喜嘗源頭活水,重視造化,熱愛自然,這都為他以后的發(fā)展打下了根基。 李榮光又獲得一次機遇,他借工作的方便接觸了館藏的珍貴文物、繪畫,增長了學識,并且又結識了國內不少文物、書畫的鑒賞專家,學習了書畫的鑒別、考據的學問。對于學問,李榮光有一種執(zhí)著勁兒。譬如,他熱愛古琴,但起初家里沒有琴,也沒有條件得到古琴,他便想盡辦法從古籍資料中,從請教名人專家中,自學撫琴的方法,還自己動手剖木制琴,竟然也能彈得頭頭是道。首都名流王世襄先生聽過他的雅奏頗為感動,竟將其家藏古琴慷慨相贈。并親自將其送往已故古琴藝術大師吳景略先生家,拜師學藝,他吹的銅簫,是經他改革創(chuàng)制的十一孔簫,半音齊全可演奏中外名曲。 他就是以癡迷于我們古老藝術的精神,廣泛地學習樂理、樂史、畫論、畫史,在傳統(tǒng)藝術精華的滋育下,他的花鳥畫也日益成熟起來,具有一種高雅和韻味,能在規(guī)矩的方圓里展示無窮的變化,能在樸素的表象下,蘊含著創(chuàng)造與激情,從第五屆至第十二屆全國花鳥畫邀請展他都有作品入選,如果從表面上看對比著萬紫千紅的繁多作品,他的畫恐怕是最樸實的,初看并不那么顯眼,但是最后之所以能引起行家們的重視的原因,我以為就在于內涵豐富和深厚的功底。以《宮墻春思》、《戲水》、《山鶴聞琴舞態(tài)新》為例,表現(xiàn)的都是孔雀、鴛鴦、鶴等等常見的花鳥畫題材,但是他另有所思。他把孔雀畫在深官之內,赭紅的宮墻琉璃瓦上,一正一側臥著兩只孔雀遙望畫外若有所思。 孔雀著色淡雅,姿態(tài)優(yōu)美,但并不顯得怎么富麗嬌貴,怎么高興,反而有點凄涼、寂寞、冷清的感覺,它會使我們有點歷史、文學癖的人聯(lián)想起《上陽官人》、《長門賦》、《長門怨》等名篇古曲的境界和韻味。鴛鴦戲水是人們畫膩了的東西,李榮光的《戲水》把鴛鴦畫在潔白嬌美的荷花之下。潑墨的大蒲團般放射狀的荷葉布滿大片畫幅,襯出小小的鴛鴦游動的身姿。雄鳥兩只腳掌在清澈透明的水中奮力搏擊,使畫面產生了動靜對比,不畫水紋以虛代實,充分發(fā)揮了空白的妙用,這頗有“不著一筆,盡得風流”之意吧,簡潔明快,風趣是此畫的特點。 山鶴聞琴而舞竟是畫在荒山里,有一種原始土人舞的野味,山鶴舞在灰黃色草甸之上,荒草萋萋形成一片別致的肌理,翩翩起舞的白鶴,是速寫式的,形態(tài)生動傳神,但用的筆墨極為精練,只用一點點重墨點寫飛動的鶴裳,終篇是淡墨淡彩,逸筆草草,得之自然。內在的美,要留有余地,吸引人去聯(lián)想體味畫外之旨,從有限之中體味無限,這里有古琴的韻味。古琴的聲音可剛可柔,特別沉著動人,撫琴講指法,什么勾、剔、抹、挑……變化豐富,它的板、節(jié)、旋律有時很像人的呻吟、嘆息,會引起人們無端的、無限的情懷和感慨。 李榮光形象出眾,聰明過人,才華橫溢,刻苦樸素,大方有禮,寬客守信,不可多得,平西摯友也。 榮光是古今猛禽畫科中畫鷹的高手。他的雄鷹千姿百態(tài),大的剪影、比例、色塊、動勢都準,有形有神且寓意深刻,境界豪壯,是神來之筆。榮光筆下的其他鳥類,有輝煌盛裝的孔雀、風姿高雅的仙鶴、矯健亮相的錦雞、含情脈脈的鴛鴦……形象從生活中提煉,運用擬人、寓意、夸張等不同手段,精心經營,妙趣橫生。他的主題花鳥畫力作《血沃關東》問世后,得到馮法祀等老一代藝術家首肯,在葉淺予先生《花鳥論創(chuàng)新》一文中榮膺美評。 榮光家學淵博,幼時從父親李月秋先生學習國樂、國畫、詩賦、國學部分經典,對京劇、昆曲、評彈、粵劇均有研究,報刊發(fā)表他的詩詞歌賦超過五百首。他對傳統(tǒng)文化涉獵甚廣,文藝理論家牟心海先生在所著《對語藝術文本》中寫道:“榮光是三位一體的藝術家,他的藝術道路演奏著畫、琴、詩的三重交響曲! 當今能詩、能文、能琴、能畫者凡何?我之贅述無非是讓讀者了解他的深厚傳統(tǒng)文化底蘊,便于解讀他內涵深、形式美、在藝林中自成一格的繪畫作品。才高、藝深、人儒雅,腹有詩書氣自華。 李榮光、王敬致教授是我的老朋友,他們的兩位公子李彤彤、李蒸蒸也是我十分欣賞的青年俊才。 榮光先生是一位氣宇不凡的大寫意花鳥畫家,榮光兄琴、詩、書、畫皆能,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體悟深邃,又謙遜內斂,品境不凡,能創(chuàng)作出寄寓民族魂魄的力作《血沃關東》,自有其深遠的文化脈源。王敬致女士在京城少為人知,但我以為在當今庸筆俗墨四海翻騰之時,她的出類拔萃之處,在對比中是鮮明的,隨著時間的沉淀是會被世人逐漸發(fā)現(xiàn)的。今人追逐“現(xiàn)代”時尚,往往恣肆失態(tài);而固守法度者,又往往嚴謹失韻。但王敬致女士,卻能把自由放達和邏輯約制親切地錯落有致地統(tǒng)一起來,給視覺整體的欣賞和品評以廣闊的良佳空間。觀者能夠久看久贊,當然應是自然而然的事情。我時常將王敬致女士在壬申金秋為我寫的條幅拿出懸壁而展,品味“抱琴看鶴去,枕石待云歸”的質文,令人輕松快慰。 走到第二幅,大片高粱,塞滿6尺宣紙,標是《血沃關東》,似在不久前九·一八紀念畫展見過。這滿紙高梁曾把我?guī)У娇谷沼螕絷犢囈噪[蔽的“青紗帳”,現(xiàn)在又突然使我燃起“紅高粱”那部別具一格的電影,赤裸裸、莽荒荒的曠野境界出現(xiàn)在記憶中。然而這一片茂密的高粱地。卻又明明白白顯示現(xiàn)實的農業(yè)豐收景象,這景象的逗人之處,是那幾只飛翔在高粱桿之間的小麻雀,就這幾只麻雀把我從歷史的追憶中拉回到現(xiàn)實中來。在畫前站了一會,細細體會畫家在構思過程中的思維活動,第一,他意識到自己生長在被日寇踐踏過的土地,第二,高粱是他的祖祖輩輩賴以延續(xù)生命的恩物,第三,怎祥把二者聯(lián)系起來表現(xiàn)這片灑過鮮血的土地。站著站著,忽又想到自己也是一個畫家,考慮到如何使這幅動人感情的作品提高一步,心里揣摩著,假使能在筆墨上多加推敲,使那幾只麻雀從灰暗的高粱桿中突出來,便能觸動人們的視覺敏感,把欣賞者的思維活動引導到廣闊的現(xiàn)實世界中來。 1991年9月158日,在北京舉辦的“紀念九一八事變六十周年中國畫展”開幕式上,部分人士在趙華勝巨幅畫作前留影。左起:戚亭湘、航海、孫恩同、鄧琳、王盛烈、劉聲雨、王光美、李榮光、趙華勝、高青山 |
關于我們|吹牛吉他網 ( 蜀ICP備19038617號-2 )
GMT+8, 2024-4-26 14:56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© 2010-2018 www.wcnp.cn